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

生命中的第二個家 不受限的生活進行式 PART2

延緩老化的運動方針
    根據研究,智能障礙者老化的速度較一般人快10到20年,近年新興中心超過半數的服務對象年紀都已超過35歲,運動成為這群夥伴們每天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    為了延緩老化,教保員們用心設計每日的晨操,室內、室外的體適能活動,並且不時做出新發想,以提升他們對運動的興趣。他們曾到鄰近中心的社區游泳池,透過浮板、游泳圈的輔助,行動不便的夥伴也能下水游泳;或是運用他們喜愛的音樂作為媒介,進行加賀谷音樂、音樂體適能等活動,一起跟著旋律與節奏動一動。 

游泳、加賀谷音樂等多元活動讓夥伴們喜歡運動。
    前年,中心引進高雄市立岡山醫院用於老人體適能活動的運動圈模式,開發適用於障礙者的活力運動圈。此概念源於女性健身房流行的環狀運動圈,邊使用運動器材,邊搭配熱力四射的音樂,隨著節奏,一分多鐘更換一個器材,一圈下來可變換操作多項器材,運動持續時間約30分鐘,同時完成了肌肉訓練、有氧運動、伸展運動。圍成一圈的設計,也能增加團體的互動,增強彼此的運動意願。
燃起活力的運動圈
    前年,中心由7名夥伴打先鋒,率先參與活力運動圈的活動,今年則增加到13位,運動項目也新增為13項。運動圈每週進行兩次,各項目由治療師、教保員共同設計,依照每個人的動作能力、認知,安排其可參與的方式,希望有效提升每個夥伴的肌耐力、心肺耐力、柔軟度。 

活力運動圈讓運動變得更有樂趣。
    今年40歲的阿蘭,因週歲時發燒導致腦傷進而影響認知與肢體功能,平時行動須由助行器與輪椅代步,為了延緩雙腿功能的退化,復健是她每天的例行公事。然而,一般的復健常是在一個小時時間裡,反覆進行幾個相同的動作,對阿蘭來說很枯燥乏味。
    阿蘭11年前來到心路,在輔具、專業人力的支持下,融入日常生活的各項運動,開啟她全新的復健體驗,讓以往不愛動的她,漸漸培養出運動的習慣。
找到生活的樂趣
    今年,阿蘭成為活力運動圈的一員,13個運動項目在治療師、教保員的細心規劃下,她不受限於雙腳的不便,全部都能參與。運動時,簡單、困難的項目交錯,當她在這一項感到挫折時,換到下個項目,又能恢復信心。 

志工走到阿蘭前面,鼓勵她做手部運動。
    早晨,在充滿活力的音樂、哨聲中,阿蘭與夥伴們面對面圍成圈,學習聽指導語、適應器材,一起運動、彼此激勵。教保員、志工們在現場協助換位、提供指示、出言鼓勵,青年們可以隨時反應情況,沒有口語能力的人也能藉由溝通圖卡表達。
    如今,阿蘭越來越能自主的完成各個項目,而每隔一段時間,教保員也會調整內容,讓青年們常保新鮮。阿蘭說,參加運動圈不像在運動,更像是參加了一個好玩的活動。
    「有趣」正是阿蘭在心路生活的寫照,這裡不只激起她運動的動力,也鼓勵她做喜歡的事,像是她熱愛的畫畫,有一年參加樹仁基金會的繪畫比賽上得名;她過去因害怕說錯話,少與人互動,在中心多年,她學習表達自己的想法、交朋友,現在還會主動幫忙照顧同伴;每週,她也與夥伴們一起到社區的公園欣賞大自然、去診所復健……,每天她都在平凡又充實的生活中度過。 

阿蘭與同組的夥伴們外出,一起在社區購物用餐及休閒。
發揮最大的潛能
    對於較重度的智能障礙者來說,「進機構」常是關乎一輩子的事。在機構過得如何,幾乎等同於他們的生活過得如何,在這裡的每個經歷,都能更豐富他們的生命一些。
    一般而言,聽到機構容易聯想到「封閉」、「隔離」、「制式化」等概念,但心路的七間機構致力於推倒大型機構的高牆,秉持「能小,就不大」、「能一般,就不特別」的原則,提供障礙者小型化、社區化、個別化的支持服務,讓他們能像一般人一樣,生活在一個有溫度的「家」中,在熟悉的社區中。
    近年,我們思考如何做出「非典型」的機構服務,希望跳脫機構制式的服務模式,循著服務對象與其家庭的需求,持續建立更創新、更有品質的服務,像是「活力運動圈」即是此思考脈絡下的產物。
    對於未來,我們衷心期盼不分障礙程度的輕重,每個智能障礙者及其家庭都能「生活受到最少的限制,潛能擁有最大的發揮。」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